兩者都從晚間11點至隔天早上7點維持燈光全暗的狀態,且飲食和運動都一樣。這樣設計,前者仿照古代人晚間沒有燈光,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;後者則模擬現代人白天都在室內光線相對不足、晚上則燈火通明的狀況。結果發現,除了已知晚上燈火通明會使褪黑激素分泌受到抑制、進而影響睡眠外,另外還發現:
1. 正常日光節律組在晚餐前的血糖較低,但晚餐後血糖較高
2. 正常日光節律組睡眠時的基礎代謝率較高
3. 正常日光組的早餐後三酸甘油酯比較高
4. 正常日光組的褪黑激素分泌較多,能幫助受試者入睡
結果可知,正常日光組的餐前血糖好,且有較高的基礎代謝能消耗熱量,整體而言對健康有益處,不過團隊無法解釋為何正常日光組的飯後血糖和三酸甘油酯比較高。該研究刊登在《糖尿病學(Diabetologia)》中。
Photo by PhotoMIX Company:
https://www.pexels.com/photo/person-holding-black-tube-1001897/
類似的研究,美國西北大學(Northwestern University)的研究團隊也發現,晚上開著小燈睡覺,即使已經睡著,大腦還是會感知有光線,神經傳導會持續亢奮,升高血糖和心律,「如果一定要開燈睡,燈光盡量昏暗,且要靠近地面或至少不要對著頭部照;紅或橘色燈較不會刺激大腦,白色或藍色燈則會,」該研究作者,西北大學睡眠醫學主席徐教授(Phyllis Zee)提醒。
日照影響血糖但程度未知 血糖控制仍靠這2件事
大量研究已證實規律的日照作息與內分泌和血糖有關,那這項做法是否可以成為有血糖問題或糖尿病人的生活保健呢?新陳代謝科醫師蔡明劼指出,規律光照可以降低血糖,但效果還沒有定論,若以本篇研究結果來看,規律日照組的飯前血糖只少了2mmol、效果不明顯,所以目前控制血糖仍靠「藥物」和「運動」,「但規律作息還是很重要,因為作息不正常會提高糖尿病的風險,」蔡明劼也說,如果量化研究發現規律日照對血糖能有更大的改善,相信未來會列入糖尿病的衛教中。莊海華也同意這個說法。她指出,規律光照是「加分題」,且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到規律光照,因此還是要做到藥物、飲食、運動等「基本題」,才能有效控制血糖。
責任編輯:陳祖晴
來源 : https://www.commonhealth.com.tw/article/85989